在可可西里拍摄野生动物是一种怎样的体验
作为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,能够有机会前往拍摄实属有幸。虽然接触野生动物摄影已有十余年,但这次全程在4500以上的海拔为《我们的生物多样性——卓乃湖》进行拍摄,依然有诸多感触。
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对拍摄对象的了解,自然也是每次拍摄前的必修课,哪怕对高原的动物已经很熟悉,但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中,一些细微的习性差别也事关拍摄的成败。当然,与中科院动物所的专家们合作,我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到拍摄本身。
摄影师在卓乃湖畔做拍摄前的准备
从设备的选择上来说,受到准入许可以及后勤保障条件的限制,人员从简,因此几乎需要我与导演(罗杰博士)撑起整个拍摄团队。综合考虑机动性、可靠性(沙尘、雨雪、低温都可能导致机器无法使用,高海拔地区也会导致无人机动力不足)以及数据的量和安全性(高原环境下普通机械硬盘的可靠性也大大下降,备份数据的时间也相对紧张),权衡高画质的需求,最终,我们提前两个月时间沟通、测试,在保障画质的前提下,确定了一个电影机结合微单的最优方案。
摄影师与导演在大雪中拍摄狼
当然,高原的热扰流是设备和操控都无法解决的,只能寻求更好的拍摄时机去降低影响。拍摄团队和科考团队的工作是有差异的,比如一早一晚的拍摄最佳光线,甚至于通宵的星空拍摄……我们也需要在无人区工作的安全性、团队性中去寻求平衡。高原瞬息万变的天气,光线不可控,动物更不可控,我们能做的就是准备好一切,然后耐心等待。
摄影师在草甸拍摄藏狐
野生动物摄影,虽然一无所获是常态,但未知的惊喜接二连三,鼓舞着每一个野生动物摄影师为此坚持。这就是野生动物摄影的魅力所在吧?一望无际的荒原冻土上散步的棕熊,暴雪里突然出现在山坡上的孤狼,雪山面前走过的藏羚羊,冰湖上雪中求偶的斑头雁,日出时身披金光的藏野驴……一幕幕美好无比的瞬间记录在自己的镜头下,再恶劣的环境,再艰苦的条件,一切都是值得的。
在我的摄影课件里有这么一句话:摄影就像我们学英语,唯有多说多写、多拍多试,熟能生巧。我们不应该说话之前去想这个单词是什么那个单词怎么翻译,不应该遇到好的拍摄时机再去纠结我要怎么构图怎么设置机器。要形成一种肌肉记忆,一种习惯成自然的条件反射,当怎么说、怎么拍不再是问题,那么剩下的,就是语言的艺术,摄影的艺术。
当然,有人觉得这么比喻太夸张,但我自己在这次拍摄中却真的深有体会。当你大脑缺氧思维变慢,四肢也被冻的麻木,为了一个好的角度机位扛着摄像机在海拔5000米飞奔之后喘的上气不接下气……而整个拍摄时机只给你留下了短暂的几秒钟,找好角度,选好构图,架好机器,确定好设置,调整好曝光……那时候深刻体会到无比扎实的基本功有多么重要,野生动物转瞬即逝的一个回眸,精彩的瞬间唯有这种肌肉记忆和条件反射,机会只有一次,成败在此一举。